反内卷还是反垄断?通威掌门人刘汉元首次回应多晶硅收储进展

频道:热点 日期: 浏览:1

“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我们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反内卷、反过度内卷’,而不是‘反垄断’。用(成熟市场的)反垄断方式来处理反内卷,可能会出现矛盾和偏差。”11月17日,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在2025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期间对澎湃新闻表示。这是作为全球最大高纯晶硅供应商掌门人的刘汉元首次就多晶硅产能整合作出公开表态和回应。

多晶硅是光伏行业的定价之锚,牵一发而动全身,深陷供需严重失衡已久。数月以来,通威、协鑫等上游巨头和行业协会持续推进被称为“收储”的多晶硅产能整合计划。据澎湃新闻了解,该方案预计成立700亿元左右规模的基金,采用百亿资金撬动700亿的“承债式”方式进行收购:通过以大收小、雪藏尾部产能,头部企业组建的平台公司在资产交割后停掉小产线,从而实现强有力控产和产能出清,再以硅料价格回升之后的收益承接相应债务。

由于牵涉面广、涉资巨大,这一光伏行业史无前例的产能整合计划备受关注、争议重重,层出不穷的“小作文”频频挑动市场神经,引发期货市场和二级市场价格大起大落。

刘汉元的上述言论,意有所指。一直有观点认为,硅料收储涉及产能协调和价格管控,潜藏龙头独大的垄断风险,可能会抑制市场竞争。

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针对最近硅料产能整合情况,刘汉元首次公开表态 澎湃新闻记者杨漾 图

当被问及多晶硅产能整合进展及落地挑战时,刘汉元对澎湃新闻称,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和理念问题:“如何理解反垄断和反内卷的力度、时序,是全社会、媒体和政府官员需要回答的问题。”他说,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绝大部分需要防的是过度竞争、无序竞争、过度内卷;很多发达国家产业格局清晰集中,更多是防寡头垄断。“在中国的很多行业、很长时间内,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寡头垄断;即便有一天出现这类格局,到时再谈‘反垄断’也不迟。”

简言之,刘汉元认为,硅料收储不会触及反垄断,这也不应成为质疑上游整合的理由。

“尽管(进展)低于预期,但目前为止,我们对通过行业自律来实施有效整合仍充满信心。”他对澎湃新闻举例称,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几十年来一直协同调控石油产量、稳定油价,中国多晶硅生产能力占全世界的95%,80%-85%产能集中在5家以上龙头企业,相信大家能形成共识,“就像自来水厂的总闸门,一旦控制了总流量,可以形成供需平衡和合理价格,使全行业良性发展。我对此充满信心。”

虽然硅料价格已较去年回暖,光伏行业整体仍处在寒冬之中。持续多年的高歌猛进之后,全球主要光伏市场均已出现电网消纳瓶颈,光伏装机的高增速时代不复存在。

“去年和今年,是光伏行业第二次‘黎明前的黑暗’。”刘汉元说,过去十年,行业的首要任务是实现风光新能源发电成本低于煤电的目标。这道关已经跨过去了,但近几年上亿千瓦的年度新增装机又导致电网系统的调节能力日益吃紧,弃风弃光、电网安全成为紧迫问题。这一次冲破黑暗要等的是新型电力系统体制机制的完善,以及储能体系实现更具经济性的规模化应用。

“今年1-9月份,中国国内新投运的新型储能装机同比增长了大概30倍。这在光伏历史上从没见过。”刘汉元认为,基于中国制造在产品质量和成本方面的规模优势,新型储能的度电成本已经可以降至0.2元以下,甚至0.15元左右。这意味着,中国未来一两年可以形成从西北部集中发电,通过“源、网、荷、储”协同输送到东部用能中心,综合电价低于0.5元的解决方案。“这为10年、20年后,由新型储能系统支撑的新型电网建设奠定了物理路径和经济基础。现在是(光伏行业)大腾飞之前的黑暗与纠结,跨过去,能源转型会迎来更快的加速期和真正的质变期。”

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日披露《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收购苏州精控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案》,根据交易协议,隆基绿能拟通过收购股权、增资入股、表决权委托的形式取得精控能源约61.9998%的表决权。精控能源2015年成立于江苏苏州,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业务。

随着隆基曲线切入储能赛道,光伏组件五巨头中仅剩通威尚未布局储能业务。在通威看来,与其向下游储能集成延伸,不如聚焦专业化分工。

“我们前几年调研过这个产业,动力电池和储能领域确实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规模,国内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等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刘汉元认为,产业内应当有所分工、有所区别,实现差异化竞争。在应用端,大家能够“握手相会”、相得益彰。“适当的分工与协作,让搞电动汽车的专注于电动化,搞储能的专注于储能,搞光伏的专注于光伏,大家在能源转型大舞台上共同献艺,反而能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