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巨鹿之战的详细经过是怎么样的?
1、战役过程:项羽的决心和勇气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楚军士气高昂,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同时,齐、燕等各路援军也冲出营垒助战,最终俘获了秦军统帅王离,杀了其副将。战役结果:巨鹿之困因此得解,项羽以少胜多,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此役不仅彰显了项羽的军事才能和决心,也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进程。
2、巨鹿之战简介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军阀混战。公元前208年,赵王歇被秦军将领王离率领20万大军围困在巨鹿(今河北平乡),无奈之下派使者向楚怀王求援。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没有人敢前去迎战。项羽为报秦军杀父之仇主动请缨,于是楚怀王便封项羽为上将军,率军五万以解巨鹿之困。
3、除了楚军,秦二世三年(前208年10月)燕国派臧荼援赵,齐国田荣因赵国接纳田假而拒绝,但田都私自带兵救赵。魏豹、田安、田巿等人也相继加入。宋义在安阳停留不前,引来项羽不满,宋义被杀,项羽成为代理上将军。他率军渡河,破釜沉舟,鼓舞士气,最终在巨鹿击败章邯,解救了赵军。
4、便向项羽求和未得到答复后撤退。项羽派蒲将军渡三户津截其后路,自己率主力在污水击败章邯。公元前207年七月,章邯率二十万秦军在殷墟投降,项羽立其为雍王,但因担忧降军叛变,命人将二十万降兵埋在新安城南。
5、这场战斗之后的秦帝国,已经是名存实亡了。虽然说还有章邯的部队在棘原做保护,但是秦国能有几个章邯,而且章邯带领的这支部队也不是秦国的正规军,只不过是当初秦帝国的囚徒,这些人风向往哪边吹,当然是会跟着那边走。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巨鹿之战的经过。
巨鹿之战
让秦朝走向灭亡的巨鹿之战_中国古代战争故事 秦国统一天下后巨鹿之战,百姓以为可以过上好日子巨鹿之战,结果却恰恰相反,巨鹿之战他们的生活非常艰难。秦朝统治者的残忍行为令百姓们厌恶,最后百姓实在是无法容忍了,便集体反抗,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就有巨鹿之战我们熟悉的陈胜和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巨鹿之战(或作钜鹿之战)是秦朝末年(前208年十一月—前207年七月),秦军与诸侯联军在巨鹿郡(古郡名,今河北省巨鹿县)的一场大决战。最后,项羽楚军等大破王离统帅之秦军,消灭了秦军主力之一。 秦围巨鹿。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即秦二世登位一年后,陈胜起反于大泽中。
巨鹿之战的具体过程 秦末大起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了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史称巨鹿之战,此战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巨鹿之战文言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翻译
1、出自巨鹿之战。《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巨鹿之战,秦兵包围巨鹿之战了赵国巨鹿之战的巨鹿,楚国和其巨鹿之战他诸侯前去救援。当时秦兵声势很大,只有楚将项羽领着队伍去冲锋陷阵,其他诸侯的将领却都在壁(即军营的壁垒)上观战。作壁上观(拼音:zuò bì shàng guā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史记·项羽本纪》。
2、“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意思是即使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也能灭掉秦国,比喻即使弱小,只要团结一致也能成功。这句话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是战国末期一个叫南公的楚国人所说。含义:它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即楚国虽然衰微,但只要楚人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推翻秦朝的统治。
3、历史典故:《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
4、二丶秦军军力悄况 1 丶章邯 军的数量 《月表》记载秦二世四年十一月“羽诈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人。”又《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也记载为“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两个材料都指出章邯部秦军投降后全部被坑杀的人数为二十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