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楞严经白话文全文完整版

频道:综合 日期: 浏览:2

楞严经的功德和作用

楞严经楞严经的作用与功德包括降服诸魔、消除业障、增长智慧、心念专一和摒弃罪孽等。楞严经被视为一部具有无量殊胜功德楞严经的经典。持诵此经楞严经,有助于修行者降服诸魔,消除一切灾难横祸,避免一切地水火风空等灾难。同时,它还能帮助消除业障,使修行者在菩提道上稳步前行。

严楞经的作用如下:能退避一切怨敌,摧毁一切邪巫诅咒,避免一切灾难横祸,能降伏一切天魔外道,消除一切奇难杂症恶疾,心身得安泰。又可避免一切地水火风空、刀兵、星变、饥馑、牢狱、魔类、冤仇、疾病等灾。

楞严经具有显著的功德和作用,其中之一是能够消除各种自然灾害,解脱人们所面临的八种苦难。 《楞严经》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修行来消除三灾(火灾、水灾、风灾)和解脱八难(地震、海啸、战争、疾病、饥荒、变形、被掠夺、死亡)。

楞严经的功德和作用是除三灾,免八难。《楞严经》主要讲述了除三灾和免八难的意义。通过修行,楞严经我们可以消除三灾,摆脱一切障碍,达到解脱苦难的目标。同时,它也教导我们应当以善心对待他人和世界,以戒骄戒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挑战。修行不仅可以带来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智慧和慈悲心。

楞严经全原文及全译文

1、楞严经卷三笔记22 原文: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

2、《楞严经》卷三笔记24 原文:“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求太阴精,用和幻药。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此水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月来?阿难,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

3、《楞严经》卷二笔记06 原文: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4、《楞严经》卷一笔记20211030 原文: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楞严经和楞严咒的区别,两者的作用关系

读诵楞严经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如同活在正法时代:读懂楞严经并体会其中的深意,能让你仿佛置身于佛法的正法时代,感受到佛法的真实与力量。培养清净心:读诵楞严经时,若能放下世俗的功利心,以清净的心去读,那么每一部经的功德都是巨大的。这种清净心的培养,对于个人的修行和成长至关重要。

楞严咒是《楞严经》中的重要部分,而《楞严经》在佛教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被视为正法存续的象征。楞严经的存在意味着佛法昌盛,如果《楞严经》消失,则预示着末法时代的来临。楞严经被视为佛的真身、佛的舍利以及佛塔的化身,是佛教的核心和灵魂。

”《楞严经》来源于其因缘为阿难被摩登伽女用邪咒所迷,在阿难的戒体快要被毁坏时,佛陀令文殊菩萨持楞严咒前往救护阿难,阿难才被救醒归佛。故知楞严咒乃《楞严经》之主体,没有楞严咒的因缘,就没有《楞严经》。

《楞严经》源于一段奇特的因缘,记载了阿难被摩登伽女施以邪咒,险些丧失戒体的情节。在危急时刻,佛陀派遣文殊菩萨持楞严咒前往救度,最终使阿难脱离邪咒,重归佛教正道。由此可知,楞严咒不仅是《楞严经》的核心内容,更是整个佛教信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楞严经原文和译文

1、《楞严经》原文及译文篇幅过长,以下为部分内容展示: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2、《楞严经》原文和译文具体如下:原文: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

3、译文(节选):这部经是我亲自听佛陀宣讲的。那时,世尊在舍卫国的只园精舍,与大比丘等一千二百五十名僧人在一起。这当中,有些是成就了无漏智的大阿罗汉,有些是具备了佛智而住在世间以宏扬佛法的菩萨。

4、译文:这部经是我亲自听佛陀宣讲的。那时,世尊在舍卫国的只园精舍,与大比丘等一千二百五十名僧人在一起。这当中,有些是成就了无漏智的大阿罗汉。……原文: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

5、《楞严经》卷二笔记38 原文:“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关键词楞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