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在10月22日发布的报告《金融服务企业出海——中泰合作视角下的机遇与挑战》建议,从战略高度重新认识和支持企业出海。
近年来,东南亚凭借区位、市场和政策等多重优势,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布局的重要目的地之一。CF40上述课题报告聚焦中国企业出海的新特征与新趋势,系统探讨东南亚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分析东盟整体的投资环境和金融监管框架。报告以泰国为例开展实地调研,深入分析企业在海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金融难题与现实挑战。
报告总结了中国企业出海的三个变化特征。第一,尽管面临复杂外部环境,中国出口贸易在总量上依然保持韧性,但出口目的地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对美出口占比明显下降,而东盟市场快速崛起,自2022年起已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同时,全球贸易流向发生重构。越南、墨西哥等经济体扮演了“纽带”角色,承接来自中国的出口,再将其加工或转口至美国,形成了间接的贸易通路。
第二,整体来看中国制造业出海投资呈现出明确的复苏趋势,“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绿地投资引领出海热潮。在出海目的地方面,“新三样”投资主要流向东南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欧洲(匈牙利)和北非(摩洛哥),以利用当地资源、市场或区位优势。而非“新三样”投资,特别是电子元件和消费电子组装,则高度集中于越南,使其成为承接中国制造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国家。同时,墨西哥作为进入北美市场可能的跳板,吸引了大量汽车及零部件投资。
第三,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日益密切,中泰经贸合作也呈现出全方位深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为更好地推动中国企业出海,CF40上述课题报告面向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提出了前瞻性政策建议。
其中,报告对中国政府与监管机构的政策建议核心是从战略高度重新认识和支持企业出海。
首先,需要重新审视资金跨境流动,将正常的“资金外流”与“资本外逃”区分开来。其次,完善跨境投资法规,扮演好“园丁”角色,支持并引导企业合规出海,保护海外资产安全。第三,在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扩大内需的同时加大进口力度,将中国打造成新的国际市场,推动国际经济多极化。第四,加强海外支持生态系统,鼓励贸易促进机构、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随企业拓展海外业务。第五,赋予在中国-东盟地区拥有广泛网络的区域性金融机构更大运营自主权,使其能在标准化和透明的合规框架内预先批准常规境外汇款。第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创新,推广扩大人民币-泰铢直接结算和双边货币互换安排。第七,简化和数字化境外投资程序,建立统一的数字化平台整合各机构审批和备案要求,为小规模项目或战略性行业投资建立快速审批机制,提高效率和可预测性。
“出海和资本外逃的事情要分开,我们要认识到,出海是有底层经济驱动力、底层经济逻辑的健康的事情,不同于资本外逃,政策上需要给出海资金更多便利。”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执行院长郭凯在解读报告时表示,我们的出海整体而言对中国企业是有利的事情,要从增强产业链韧性、增强企业布局能力、增强企业供应链韧性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对中国出海企业而言,报告指出,需要做好市场融入、文化适应、形象提升和合规管理等多个方面。
第一,积极融入当地市场,在产品销售端深入研究东道国消费者需求,在生产端积极帮助东道国提升本地供应链水平。第二,深度文化融入,在宗教礼仪、管理方式、劳工关系等多个层面实现深度适应,摒弃“一刀切”管理模式。第三,全面提升企业形象,在技术创新、管理水平、社会责任、员工福利保障等维度实现提升。第四,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注重合规管理,深入研究东道国法律法规体系。第五,加强地缘政治风险管控,制定详细应急预案和危机管理机制。第六,中国企业在东道国应该充当生态建设者,而非仅仅是竞争者。第七,重视中小企业合作需求。第八,优化融资组合。第九,专业化外汇管理。第十,积极参与商业社群。
上海浦山基金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在发布会上表示,政府可以给出海企业的政策支持包括:第一,加强信息服务与平台搭建,很多企业出去了,但是对那边的历史不太了解。信息需要政府提供,一般的企业家不可能知道很多东西,政府应该帮助。比如可以组织出海考察、经贸洽谈。第二,创新金融与信保支持。第三,健全法律与合规辅导。第四,优化物流与通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