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消息发布后,国内众多高校相继发文悼念,并追述杨振宁教授与本校的渊源、对学校建设的支持。
10月18日,清华大学官网发布了《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一文,学校官网也已转为黑白。清华大学方面表示,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正如他钟爱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杨振宁先生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
10月19日,北京大学发文《向宇宙问路,杨振宁先生一路走好》悼念杨振宁。文章介绍,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临时大学又西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同年,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84年底,杨振宁先生被授予北京大学名誉教授称号。
上海交通大学微信公众号在文章《深切缅怀!追忆杨振宁先生与交大的深厚情缘》中介绍,杨振宁先生经常来交大作学术报告或参加活动。1985年与刘永龄在交大设立“亿利达科技奖”,为促进交大学子早日成才,促进交大科学、教育事业发展而积极工作。同年,上海交大开办试点班、少年班探索建立优秀学生选拔培养制度,杨振宁先生与试点班、少年班学生一起交流学习。1989年12月,杨振宁先生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同月,他参观闵行校区并与交大师生交谈。
天津大学微信公众号刊文介绍,杨振宁先生长期关心关怀天津大学的发展。他曾踏足北洋园,来到天津大学物理系实验室参观指导,并给予高度评价。1995年6月1日,杨振宁受聘为天津大学的名誉教授,支持天津大学物理学科的建设发展。
南开大学融媒体中心在悼念文章中介绍,杨振宁先生始终关注和支持南开大学的发展。1986年,他应邀担任南开大学名誉教授,创建并指导南开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工作,和南开大学葛墨林教授联合招收博士生。多年来,研究室培养出一批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杰出人才并多次举行重大国际会议和活动,是数学所乃至南开大学的一块“名牌”。
华中科技大学微信公众号在文章《星辰陨落,精神永驻!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中介绍,1995年6月,杨振宁首次到访我校(时为华中理工大学)。他对学校40多年来的巨大发展和科研上的累累硕果深表赞赏。
华中科技大学文章介绍,在盛大的授聘仪式上,杨振宁被聘为我校名誉教授,并在万人汇聚的露天电影场发表了题为《我的治学经历与体会》的演讲。他深情而郑重地首次公开申明:“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我是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的。”离校前,杨振宁为学校题下殷切期许:“很高兴看到华中理工大学欣欣向荣。我深信在30年内,华中理工大学一定会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杨振宁的到来与话语,点燃了一代华科大学子的科学热情。
厦门大学微信公众号在文章《痛别!谨以此文,悼念杨老》中介绍,杨振宁先生是厦门大学名誉教授,他幼年时曾在厦门大学度过一年的时光,他说:“是海放大了我的感情与希望。”1928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受时任校长林文庆的邀请,到厦大算学系任教。就是在这时,杨振宁随父亲来到了厦大。杨武之192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现代数论研究博士第一人。1928年归国时,多所大学都想延揽杨武之任教,但杨武之选择了最早发出聘书的厦门大学。
除了从父亲那里学到的知识,杨振宁也从这个时候起进入到了现代意义上的小学读书。那个时候,厦门大学刚刚成立没有几年,教职工队伍还不太壮大,因此老师家的孩子并没有很多,他们都集中在一所小学念书,该校是厦门大学附属演武小学的前身。1996年,杨振宁先生再回厦门,为演武小学的孩子们写下寄语,叮嘱大家“好好读书,创造美丽的未来”。
广西大学公众号介绍,杨振宁先生与广西大学渊源深厚,长期以来对广西大学发展给予了深切关怀与宝贵支持。1994年8月,杨振宁受聘为广西大学名誉教授。在此期间,他欣然提笔,为学校深情题词:“很高兴看到全校师生努力,谨祝争取得到重点大学之目标早日成功。”这份殷切寄语,是对西大人奋斗精神的认可,也成为激励一代代师生砥砺前行的宝贵精神力量。
海南大学朴诚书院微信公众号刊文介绍,从北京到海南,从清华园到南海之滨,杨振宁的科学之光照耀启迪着海南大学这所我国最南端的“双一流”高校。2004年11月19日下午,海南大学特聘教授杨振宁先生莅临学校,给全校师生作了一场“科技创新与大学生成才”为主题的学术报告。杨振宁在演讲中表示,未来十至二十年间,中国科研水平将达世界一流水准,同时回顾了自己的奋斗历程,讲述他如何选择物理作为自己毕生研究方向的故事,鼓励大学生年轻一代珍惜现在。
2005年4月,杨振宁先生在海南大学设立“杨振宁特困优秀生奖学金”,资助学校品学兼优特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寄语勉励“学而知不足”。20名品学兼优的特困生每人获得1000元资助。
东莞理工学院在微信公众号刊文介绍,1993年1月,杨振宁先生莅临创办不足一年的东莞理工学院参观访问,开讲物理学前沿科技,题赠“学而知不足”。自此以来30余年,我校先后设立或开办有杨奖(杨振宁奖学金)、杨楼(杨振宁教研楼)、杨班(杨振宁创新班)……
1993年1月13日,在香港太平绅士方润华、王霖等一众莞籍乡贤的盛情邀请下,杨振宁先生莅临莞工访问,开讲世界物理学前沿学术信息,并欣然受聘为本校名誉校长,留下了墨宝“学而知不足”。是句典出儒家《礼记》学记篇,涵括实践求真、教学相长的求学治学之道,被确定为莞工校训。
至此之后,杨振宁先生不惧年事已高、不避舟车劳顿,先后于2008年2月、2009年5月、2012年4月、2014年6月和2017年4月亲临莞工指导。其间,开坛讲学,传播科技新知、点解人生真谛;颁发奖金,嘉勉莘莘学子、激发后生上进;倾心抒怀,赐教发展良策、指点前航路向;首允创办“杨振宁创新班”,另辟人才培养蹊径、传承科学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