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探10家新能源车:多数极端情况无法开门

频道:综合 日期: 浏览: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T 时报,作者:毛宇,编辑:郝俊慧、孙妍,原文标题:《实探 10 家新能源车:多数极端情况无法开门,全隐藏式把手或被禁》,内文配图来自:IT 时报,题图来自:AI 生成

10 月 13 日凌晨,成都市区某路段,一辆小米汽车因车主醉酒后超速行驶失控碰撞并起火。数位路过的救援者试图打开车门时,陷入 " 车门外拉不开、砸碎玻璃后车内也无法开启 " 的困境——全隐藏式电动门把手在断电后彻底失效,最终生命逝去。

这起惨剧,让 " 隐藏式门把手 " 的安全争议再次从行业讨论升级为全民焦点。

此类危机早有伏笔:2024 年 3 月,山西某高速,一辆新能源汽车发生车祸,导致电源线切断,电动门把手完全失灵,救援人员只能破窗施救,这起事故首次将 " 隐藏式门把手在紧急状态下无法开启 " 的安全隐患推至公众眼前;2025 年 3 月,又一起发生在安徽高速上的新能源汽车撞击事故中,隐藏式门把手同样因断电彻底失效,再度引爆舆论。

事故的持续发酵,推动监管层不断加速行动。2024 年 7 月,工信部正式启动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预研,系统调研行业应用现状与潜在风险;2025 年 3 月,标准起草组召开关键会议,聚焦 " 断电工况下的功能冗余 "" 机械应急开启设计 " 等核心问题,大幅完善法规技术框架;9 月 24 日,《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发布,不仅对隐藏式门把手增设多重约束条款,更将建议实施日期定为 2027 年 1 月 1 日,只留了一年的过渡期。这意味着,全隐藏式门把手或将被禁用,传统的机械门把手有望回归。

然而,《征求意见稿》公示期还未结束,悲剧再次上演。" 为了那点几乎可忽略的风阻优化,多数车企跟风采用隐藏式设计,却牺牲了最基础的安全冗余。" 一位深耕汽车设计与测试领域多年的业内人士向《IT 时报》记者直言,频发的事故与即将落地的强制性标准共同指向一个关键命题:当 " 科技感 " 噱头与 " 安全感 " 底线发生冲突时,隐藏式门把手的整改,本质上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对 " 安全优先 " 设计逻辑的一次迫切回归。

一、连环事故敲警钟:看似偶然的 " 开门失败 " 实为必然?

" 碰撞发生后不到几分钟,车辆就开始冒烟,但主驾门把手怎么按都弹不出来。" 此次小米汽车事故的目击者曾向媒体描述救援现场的焦灼情况,甚至从外面破窗后,车内门把手也无法打开车门。

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公开数据显示,2024 年因车门把手故障引发的交通事故同比上涨 47%,其中约 80% 集中在隐藏式门把手车型。

隐藏式门把手的争议,暴露出部分车企在成本与节奏下的妥协。

今年 5 月,B 站百万科技博主 " 硬核拆解 " 对一台小米 SU7" 路试车 " 门把手进行了拆解," 拆解后可以看到,内部主要构造为 2 个微动开关和一个指示灯。" 尽管博主强调视频不代表 SU7 量产车,但仍直观呈现出问题:此类设计过度依赖电子信号,一旦断电或碰撞导致线路松脱," 开门 " 就变得困难。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传统机械门锁(带应急机构)的成本为数百元,而正常的电动门把手,算上传感器、电机和电子控制组件等,虽然总成本或超出机械门把手," 但上述微动开关的成本相对偏低,少了机械活动件,生产简单,还能迎合‘极简科技感’,也成为一种选择 "。

中保研 2024 年碰撞测试报告给出一个触目惊心的对比:配备纯电控隐藏式门把手的车型,侧面碰撞后车门成功弹出概率仅为 67%,远低于传统机械门把手 98% 的概率。

更值得警惕的是行业 " 快节奏 " 对安全流程的侵蚀。上述业内人士透露,传统车企对安全件有严格的 " 多轮验证 " 流程:从台架碰撞测试到实车翻滚试验,再到低温、泡水等极端环境验证,一套流程下来至少耗时 18 个月," 但部分车企常喊‘互联网造车速度’,有的项目为了尽快上市,会把验证环节‘简化’,甚至签‘风险放行’——明明知道电子部件在极端场景下可靠性存疑,还是硬着头皮量产 "。

这种 " 速度优先 " 的逻辑,最终将风险转嫁给了消费者。

二、安全冗余大考:车企设计冰火两重天

《IT 时报》记者近期实地探访近 10 家新能源汽车品牌门店,聚焦极端场景下车门开启的安全性发现:所有车企都难给出 " 完美 " 的逃生方案,不同品牌在门把手安全冗余设计上存在差异。

少数品牌在安全冗余配置上相对完善。特斯拉部分车型采用 " 电子控制 + 机械保底 " 设计思路,以 Model 3 为例,车门内侧窗户升降按钮旁设有带清晰标识的机械应急把手,可直接拉起;车门底部还额外配置固定车门的插销,为极端情况增加一层保障。

华为与奇瑞合作的智界 R7、S7 车型,内侧机械应急把手同样设置在窗户升降按钮旁,虽未张贴醒目标识,但实际操作时可轻松拉起。极氪 7X 等车型则在门外把手下方预留机械钥匙孔,在极端断电场景下能实现手动解锁,同时车门内侧置物箱上方配置了 " 一键破窗 " 拉绳,为逃生开辟新路径。

更多品牌的安全冗余设计仍显薄弱。不少车企仍主推全电动隐藏式门把手,依赖电子系统,仅采用 " 半机械式 " 设计——多名新能源车销售人员向记者解释," 理论上车把手未弹出时,按压前半部分,后半部分会翘起。"

但记者实际测试多辆处于锁车状态的新能源车型后发现,该操作并不能打开车门。当被追问 " 断电、车内人员昏迷且把手未弹开时如何开门 ",多位销售人员强调 " 小电瓶会自动弹开把手 ",也有人坦言 " 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

有销售表示,大部分新能源汽车的备用小电瓶位于中控屏下方,少数车型将其置于后备厢," 可若中控区域遭受猛烈撞击导致小电瓶失效,事故往往已严重到难以挽回的地步 "。

传统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也存在细节隐患。如一汽丰田 bZ3 曾因 " 内翻式 " 门把手设计缺陷,导致后车门存在持续锁止或异常开锁的风险,最终召回 12205 辆汽车。

隐藏式门把手的兴起,源于车企对 " 低风阻 " 和 " 好看 " 的极致追求。车企普遍宣称,这种设计能显著降低风阻系数,进而提升续航里程。

在某品牌发布会上,工程师拿着精密仪器演示:当车速达到 126km/h 时,四个隐藏式门把手能省下相当于两个鸡蛋重量的空气阻力。

但真实数据却揭示了这一 " 技术亮点 " 的水分。专业研究显示,四个隐藏式门把手全部启用仅能降低 0.012Cd 的风阻系数,换算后电动车百公里续航仅增加 5~10 公里,而优化后视镜形状的降风阻措施,效果其实更好。

如今,这种设计内卷已形成行业惯性,但多起悲剧告诉人们," 是时候该整顿隐藏式门把手了!"

三、法规补位:全隐藏式设计或迎 " 禁令 "

9 月 24 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剑指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漏洞,《征求意见稿》的截止时间是 2025 年 11 月 22 日,并拟于 2027 年 1 月 1 日实施。

图源:工信部

这份被业内称为 " 门把手强标 " 的文件提出三大核心要求:

一是所有车门(尾门除外)必须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内外把手,碰撞或动力电池热事件后,非碰撞侧车门需能无工具开启;

二是外把手任意状态下需预留不小于 60mm×20mm×25mm 的操作空间,这一尺寸足以容纳成年人四指发力;

三是若装备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应同时配备具有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作为机械应急车门内把手。同时,车门内把手应位于无车内构件遮挡的位置,确保在乘员位置直观可见。

备受关注的 " 功能抑制 5 秒 " 条款,是碰撞安全的关键设计:当气囊起爆、安全带预紧等 " 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 " 时,车门需锁止 5 秒再解锁。" 这是防止碰撞瞬间车门打开把人甩出去,等车辆姿态稳定后再给逃生通道。" 上述业内人士解释道。

为确保上述设计落地,新规增设滑车实验这一硬核验证手段。实验需将车身固定在滑车上,用高压气或液压 " 发射 " 模拟碰撞瞬间受力,触发车上碰撞传感器,进而激活安全气囊起爆、安全带收紧等动作,同时门锁开启 5 秒锁止计时。5 秒后解锁(释放),再测试车门能否手动开启,可暴露纯电子设计没电开不了门的隐患,杜绝 " 实验室合格、事故中失效 "。

" 这意味着全隐藏式车门外把手将被禁止使用。" 上述业内人士解读称,新规要求的操作空间和机械释放功能,从根本上否定了当前主流的全隐藏式车门设计逻辑,还要把 " 安全冗余 " 从可选项变成必答题,这对全球车企都是不小的挑战," 包括进口车型都要跟着新规走 "。

四、行业改革:从 " 炫技 " 回归安全本质

为降低实施难度,新规设置了差异化过渡期:新申报车型 7 个月内执行,即 2027 年 7 月 1 日;已获批准车型可延长至 19 个月,即 2028 年 7 月 1 日。超出日期,未达标产品将无法进入生产公告目录。

车企已开始积极应对。吉利作为标准制定参与方,透露已储备其他技术方案以满足法规要求;长安汽车表示将持续跟进动态,做好实施准备;零跑、阿维塔等品牌均明确 " 将严格按法规适配门把手配置 "。但行业担忧,部分已量产车型的设计改造可能面临成本压力,尤其是采用一体化车身设计的车型,门把手机构调整可能涉及车身结构改动。

有专家指出,新规的出台填补了监管空白,但也反映出汽车安全监管与产品迭代速度的长期矛盾," 应建立新技术研发阶段的风险评估机制,让安全考量前置,而非等到事故频发后再补规范。"

法规的收紧正在推动行业重新审视设计理念。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摒弃 " 唯科技感论 ",将安全冗余作为核心设计指标。

9 月 23 日,华为与上汽合作的尚界系列车型,采用了传统机械式外门把手;广汽、深蓝等车企目前已启动在研车型调整;此前特斯拉也透露计划重新设计外门把手系统。

" 门把手虽小,却是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门’。" 上述业内人士强调,新能源汽车的创新应建立在安全冗余之上,而非牺牲安全追求噱头。

随着新规落地和行业反思深化,隐藏式门把手将告别 " 野蛮生长 ",进入 " 安全优先、适度创新 " 的新阶段。